作者:洞见·安娜贝苏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贫穷不是宿命,阶层仍可跨越。
01
最近,一组对比照在网络上刷屏。
一张来自衡水中学。
凌晨五点半的操场,孩子们高举书本,在争分夺秒地晨读。
另一张,是北京四中的春季晚会,孩子们身着西服、弹琴唱歌,灯光辉映。
同样的青春,有人在高声狂读,有人在轻歌曼舞。
对比之下,显得尤其扎心。
表面看,这组图呈现的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,但两者之间也存在某种深刻而紧密的联系。
就如博主@胡一洪所讲:
“衡水中学操场的狂读,其实是通过高考的应试,冲破社会阶层的屏障。
校园舞会的风景,实际上凝结着孩子们父辈的奋斗成果。
北京四中和衡水中学,有一条很宽敞的通道,那就是高考。”
这个观点,我颇为认同。
素质教育、个性化培养,当下对普通人来说,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出身于普通人家的孩子,只有通过一场相对公平的考试来改写自己的命运,突破阶层的壁垒。
02
美国曾针对贫民区孩子设立了一种公立学校,名字叫KIPP,意思是“知识就是力量”。
刚入学的时候,底层孩子与中产孩子的知识水平差距很大,但慢慢地,底层孩子赶了上来。
其原因在于,KIPP推行应试教育,孩子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考上大学。
KIPP学校的学习模式,类似衡水中学,校规严格,完全实行军事化管理。
从早上七点半到下午五点,孩子们必须一直待在学校里,放学后经常写作业到深夜。
严苛的教育模式,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。
它极大改善了美国教育不公的现状,让贫民区的孩子,也有了机会在社会上立足,过相对安稳体面的生活。
再来看看衡水中学的升学率。
2022年,衡水中学本科升学率在97%以上,一本升学率为92.44%。
其中有145人考入清北,而被拿来比较的北京四中,是75人。
不管是升学率还是考入清北的人数,衡中都是中学里的佼佼者。
所以,被许多人吐槽的衡水中学,依旧令许多家长心向往之。
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曾说过这么一段话:
“人家说刷题对孩子不好,但我们只有用这个办法,才能让她们走出大山。”
回想起我自己的高中生活,也的确是被题海包围的三年。
在那个四面环山的县城中学里,有很多跟我一样平凡的孩子。
我们从不同的山区、乡镇来,聚集在这里,心中有着同样的目标:靠读书离开这里,去更大的世界看看。
我们的青春,没有舞会,没有娱乐,每天步履匆匆往返在宿舍与教室之间。
尤其是高考最后冲刺阶段,我们见过深夜的校园,吹过冬日凌晨刺骨的风,埋头苦学,不舍昼夜。
高考之后,我们各奔东西。
有人去了广州上大学,后来又考上中山大学的研究生,最终留校任教;
有人考上武汉大学,毕业后去了世界500强公司,几年后顺利跻身中层。
和衡中、华坪女子高中的孩子一样,我们都是普通人。
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大山,也就意味着抬高了自己和孩子的起点。
我们的孩子就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,例如可以在北京四中这样的学校,享受到素质教育。
03
这些年,阶级固化这个词被反复提及。
“有人生在罗马,有人生来就是牛马”,但如果没有教育、读书的存在,牛马可能一生都无法翻身。
读书,不一定能让你走上人生巅峰,却依旧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最好走的路。
湖北男孩袁佳,父母都是农民工。两人在城市里四处辗转,吃尽生活的苦。
后来袁佳的父亲因意外离世,临终的遗愿是:“爬也要供孩子上学。”
十年时间里,袁佳考上大学、工作、结婚。
当初那个缩在父母身后的贫穷男孩,在武汉买房买车,过上了和父辈完全不同的人生。
清华学生刘振傲,来自江苏沭阳一个农民家庭。
母亲在家务农,父亲在外做架子工,家中收入微薄交不起学费,经常需要找别人借钱。
家中的窘迫,孩子从小就看在眼里。
母亲到了开学季就四处奔波筹钱的身影,更是在刘振傲的脑海里挥之不去。
身处这样的环境,刘振傲比任何人都清楚知道改变命运的方式。
他只能发奋读书,每天早早完成作业,然后全身心扑在阅读、研究题目上,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。
最终,以655分的好成绩,考入清华。
出身农村的崔庆涛,一家人面朝黄土背朝天,最多时家里的收入一天只有不到100元钱。
他上学时每天买1根火腿肠炒饭吃,空闲时间就在工地下苦力、搅拌泥沙贴补家用。
扎身工地时,他是劳苦大众的不起眼的一员。
然而,当一纸北大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他手上,他的命运也就此被改写了。
就如他自己所说:“像我这样家庭,只有高考能让我迎来人生更好的平台。”
想起豆瓣高分纪录片《高三》里,班主任王锦春对孩子们说过的一句话:
“读书不会读死人的,你就拿出半条命来读就可以了。”
见过太多贫穷与落后的班主任深知:
拼搏与努力,或许穷尽一生也无法到达别人的起点,但却是学生们通往更好人生的垫脚石。
唯一能将孩子们从底层与黑暗中拉出来的,是那些读过的书,和刻进脑海里的知识。
人的命运,千差万别。
或许有人一出生就在罗马,但其实他们的父辈也曾是“牛马”。
每前进一点,你和你的下一代,就会离想要的生活更近一点。
04
莫言在《红高粱》里写:
“从高粱始到高粱终,看起来是一个循环,可它在这个过程中升腾、变成了酒,就跟原来不一样了。
就像我们人,一代代出生,一代代死去,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不一样,不然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呢。”
贫穷不是宿命,阶层仍可跨越。
在世世代代的轮回中,一个人勇于打破阶层藩篱,必将改写出身的剧本。
就如上文所讲,衡水中学孩子的下一代,可以走进大城市的重点高中;
就像北京四中的家长,肯定也有那么一批人,是曾经的“小镇做题家”。
读书,是跨越阶层最快捷的通道。
我们努力读书,并不是为了追赶谁,而是在一切已知之外,保留一个超越的机会。
普通人家的孩子,唯有在这条路上一路狂奔,才能够强大自己,甚至强大一个家族,成为亲人最有力的庇护。
点个赞吧 ,与普通家长、普通孩子共勉。